彼得林奇的早期投资并不是通过抢到10倍股票并持有多年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平均只持有股票3个月来实现的!当然,知识并不是林奇唯一的收获。在这里,林奇的社交技巧成为他未来成功的关键。具有这种风格的彼得林奇喜欢快速成长的公司,并长期持有它们以获得复利增长。他的三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击败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可能是追求投资秘诀的投资者必读的书籍。
投资理念不同:彼得林奇是成长型股票投资者,主张有目的地专业化股票投资相关科目,通过挖掘成长潜力股票获得收益;沃伦巴菲特是一位价值投资人,主张寻找并购买被市场低估的股票。长期持有,可获得稳定收益。时任富达基金总裁的沙利文非常欣赏这个热情、慷慨、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不仅为他写了波士顿学院的推荐信,还帮他申请了球童奖学金基金的全额奖学金,这也让彼得林奇与富达基金结下了不解之缘。
1、彼得林奇选股12条标准
尽管随着规模的增大,要找到那些被低估的足够大的10个贝格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林奇仍然在庞大的股票池中筛选,寻找下一个奇迹。作为一名基金经理,林奇对专业投资者的蔑视令人惊讶。他坚信,普通人只要拥有普通专家3%的智力,就能做得和甚至更好。这说明彼得林奇的进化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适应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2、彼得林奇教你理财
有人曾这样评价彼得林奇:他就像美国西部开拓时期的牛仔,冲进华尔街的严格秩序。他不懂现代科技的力量,不愿意墨守成规、随波逐流,但他总能在一次次的对决中获胜。胜利,当人们终于认识到他的伟大,想要敬佩他、学习他的时候,他的身影却早已消失在黄沙之中。毕业后,林奇借助老熟人、富达基金总裁沙利文,到富达基金工作,成为一名股票分析师,开始了他的传奇职业生涯。
3、彼得林奇死亡时间
林奇本身勤奋的研究能力,以及每年拜访数百家上市公司CEO以获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但与父亲不同的是,林奇不喜欢数学,对金融也不感兴趣。当他年轻的20 世纪40 年代,人们还在担心1929-1933 年的大萧条和股市崩盘。当时,林奇对哲学、心理学和艺术更感兴趣。在林奇投资生涯的最初几年,他所持有的股票的市盈率(PE)平均在5倍左右(当然,林奇更喜欢PEG这个自行发明的指标)。
除了内部因素外,外部因素对于推动彼得林奇投资风格的不断演变也至关重要。在彼得林奇进入之前,富达基金已经是华尔街知名的共同基金公司。颇具戏剧性的是,就在1969年25岁的彼得林奇正式加入富达基金的两年前,该公司刚刚送走了50位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基金经理——被誉为基金王的华人蔡智勇。华尔街的(这位华人界最成功的投资大师的经历也相当精彩,有时间我们可以另文讲解)。